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持續推進污染防治,鞏固擴大藍天保衛戰成果;堅持包容審慎監管,支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這些與城市交通息息相關的關鍵詞,成為全國兩會期間不少代表、委員關注的話題。
熱點1: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
區域協調發展打造宜居城市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已經進入第六個年頭。2017年4月,國家級新區雄安新區“出世”,成為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全國人大代表、雄安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陳剛日前表示,雄安新區總體規劃、起步區控制性規劃、啟動區控制性詳規、白洋淀生態治理及保護規劃已經編制完成,即將轉入大規模、實質性開工建設階段。
雄安新區高標準、高質量的規劃建設,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個縮影。為更好地惠及三地百姓,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交通大學教授鐘章隊建議,在加強交通網絡基礎設施等硬件建設的同時,要注重提升服務“軟件”,加速形成京津冀“1小時通勤圈”。
“與北京通州相比,廊坊北三縣的道路交通等級和密度都明顯不足。”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網元圣唐公司董事長孟憲明指出,希望能切實落實公交優先發展模式,推動公共交通設施協同發展。同時,建議盡快打通“斷頭路”,早日形成以軌道交通和地面公交為主導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路網結構更加合理、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是宜居城市的未來圖景。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院長郭繼孚將視線放在了北京發展市郊鐵路上,呼吁用連接市中心和郊區的快速大運量通勤系統,打通大都市圈的交通“大動脈”。郭繼孚認為,北京市郊鐵路副中心線可以成為連接東西的大走廊,支撐城市東西走向的快速通勤。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應集中連片疏解,采取TOD(公交引導城市發展)模式,既節約土地,也為城市找出未來的發展空間。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針對這一重點工作任務,在3月6日的廣東代表團開放日上,全國人大代表、珠海市市長姚奕生說:“珠澳這一段沒有高鐵,也太遺憾了。”全國政協委員、民革廣東省委會副主任委員潘明也表示,應加快優化高鐵網絡結構,規劃建設西岸和粵西高鐵線路,打造珠海—澳門高鐵樞紐。
據了解,交通運輸部正研究制定《關于支持粵港澳大灣區交通運輸發展的實施意見》,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形成現代化交通運輸體系,更好支撐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對外開放。
全國政協委員、佳都科技董事長劉偉認為,應加大公共出行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創新,建議聯合成立互聯網大出行運營公司,搭建灣區大出行服務平臺,推動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公共出行“一張網、一平臺、一碼通”,市民出行不僅更為便捷,也可以將灣區內市民出行數據收歸于一個平臺,在城市交通管理與決策、交通數據和信息商業化運營等方面形成示范效應。
全國人大代表、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副院長羅霞針對成渝經濟區交通一體化的發展情況,建議交通運輸部聯合四川、重慶兩省市研究制定《成渝經濟區協同發展交通一體化規劃。全國人大代表、紹興市委書記馬衛光認為,高質量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需要在重點領域加快實現一體化、同城化。
熱點2:鞏固擴大藍天保衛戰成果
優化運輸結構推廣應用新能源車
藍天保衛戰旨在持續改善空氣質量,為群眾留住更多藍天。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大力推動綠色發展是今年政府工作任務之一。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在“部長通道”接受采訪時表示,下一步要本著堅定不移的信念,聚焦打好藍天保衛戰、柴油貨車污染治理等七場標志性戰役。
全國政協常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認為,我國目前運輸活動主要依靠公路,由此帶來的污染不可小覷,未來應優化重點區域運輸結構,積極推進京津冀等重點地區公路運輸轉向鐵路運輸,建設低碳高效的交通運輸體系。將來我國貨物運輸的發展方向就是更多地利用水運或者鐵路,在城市群發展過程中要注重公共交通的發展和清潔能源車輛的應用。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民建)、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管理司司長劉炳江強調了城市交通領域對于污染防治的重要性。他表示,北京45%的本地污染來自移動源、機動車這一類,因此移動源治理已經成為了污染治理的重點。
推廣應用新能源車也是《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內容之一。全國政協委員、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認為,當前存在的路權、成本、使用便利性及產品性能等問題,影響了物流公司和司機使用電動物流車的積極性,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電動物流車大規模推廣,建議充分發揮重點企業新能源汽車推廣的示范作用,制定優于柴油車的新能源汽車城市通行路權政策等。
全國人大代表、藍光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楊鏗建議,對機動車尾氣排放治理的同時,加大補貼力度鼓勵使用新能源車;推進公共汽車、出租車全面電動化進程;通過加大稅收優惠力度、補貼充電樁建設,進一步鼓勵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這樣不僅能夠有效治理空氣污染,還能極大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提高城市運行效率,加速城市圈與城市集群的建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楊鏗說。
熱點3:積極支持新業態規范發展
守住安全底線加強監管責任
網約車的興起帶來了出行業態與服務方式的重大變化,《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19)》統計的數據顯示,2015—2018年,網約出租車客運量占出租車總客運量的比重從9.5%提高到36.3%。2018年我國網約出租車完成客運量約200億人次。自2016年“網約車新政”出臺以來,一系列政策措施也同步出臺,著力推動規范化工作。
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在3月5日的“部長通道”上提到,目前我國29個省(區、市)已經出臺了《網約車實施意見》,247個城市出臺了具體的《實施細則》,110多家網約車平臺公司取得了經營許可,可以說網約車正在步入規范發展的軌道。李小鵬認為,作為交通運輸的新業態之一,網約車對經濟發展、增加就業、科技創新、改善服務都有很重要的意義,因此要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它的發展。李小鵬強調,安全是政府和企業必須共同遵守的底線,也是下一步的監管重點,政府要加強監管責任,企業要履行好主體責任。
針對網約車管理,多位代表、委員提出了數據互通共享的監管方式。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廳長兼省鐵路辦公室主任陸永泉表示,將加快實現網約車平臺與政府平臺的數據互通共享,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快推動網約車等平臺公司向政府監管平臺共享開放運營數據,全面加強“互聯網+出行服務”體系建設。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李健建議政府出臺政策,推動政府主管部門和平臺企業充分利用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和其他平臺資源,建立雙向信息共享機制。政府和平臺企業為用戶風險防控、網絡與信息安全監管等提供數據支撐,有效提升政府監管效率和企業風險防范水平。他還建議政府主管部門出臺政策,要求網約車用戶實名認證,并允許平臺企業接入公安部門相關數據進行審核。
同樣,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蔡繼明建議,建立“政府管平臺、平臺管司乘”的監管模式,一方面打通公安、交通、金融等公共部門數據,構建政企協同、數據共享的信用監管基礎;另一方面完善網約車平臺在服務過程中對司乘雙方安全負責的監管機制。針對網約車出現的一些問題,蔡繼明認為要找到問題源頭,加快推進業務整改,在筑牢安全技術和制度防線的基礎上保障運營,以滿足公眾的出行需求。
此外,全國人大代表、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小組討論時表示,網約車作為一種新業態,提供了大量共享經濟下產生的就業機會。在如今強調就業優先的形勢下,應當多分析,以制定切實有效的方案,促進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健康成長。
熱點4:公交車駕駛員安全保障
緩解從業壓力提升公民規則意識
去年以來,公交車輛駕駛員的安全保障問題也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3月1日,《城市公共汽電車車輛專用安全設施技術要求》正式實施,其中對駕駛區防護隔離設施的安裝位置、方式和使用提出了明確要求。今年兩會上,也有不少代表委員關注這一議題。
“公交車駕駛員勞動壓力大、工作環境艱苦、時間長,而且駕駛員的工作狀態關乎廣大乘客的生命財產安全。”全國人大代表、南昌公交運輸集團有限公司一公司黨支部副書記喻春梅建議公交車駕駛員列入特殊工種,可提前退休。她表示,公交車駕駛員在長年駕駛過程中,絕大部分人都會有職業病,比如頸椎病、腰椎病、坐骨神經痛,可能在駕駛車輛過程中產生安全隱患。
全國公交行業駕駛員工資待遇不高、勞動時間長,加之道路擁堵、服務要求提高等情況,駕駛員的精神壓力和風險越來越大,造成公交駕駛這個崗位呈現用人荒的局面。全國人大代表、合肥公交集團客服中心副主任李祥斌建議,公交企業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駕駛員的工作環境及薪資待遇要進一步提高,吸引更多的人從事公交行業為廣大市民服務。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律師協會副會長李正國提案建議在《刑法》分則中增設“妨害安全駕駛罪”。他表示,由于針對妨害安全駕駛行為未明確規定為犯罪,在刑法適用上有較大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在實際操作中指引性也不明確,不能對妨害安全駕駛行為產生有針對性的震懾,建議通過刑事立法的方式給社會不特定的多數人以明確的指引和心理強制,提升公民規則意識和公德意識。
相較于發達國家高度重視、從小抓起的交通安全教育,我國民眾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安全教育一定程度上是缺失的。全國政協委員、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王先進建議,進一步加強城市公交安全法規宣傳教育,加大違法行為懲處力度,充分發揮其震懾作用。“我國城市公共汽電車每年完成客運量720多億人次,多數居民每天都會乘公交出行,公交安全問題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王先進表示。